×
论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内容导航:论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论语四十则原文和译文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十岁不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论语 三十而立

论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这是论语。为政之四。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这一篇,讲的是如何获取正见,即对世界的客观如实的认知。孔子在这里交代了他获取正见的过程,他讲: 为了获取正见,我十五岁开始,立志终生学习,到三十岁才找到自己在这个世上适合自己立足的位置,从而有了认知世界的角度。到了四十岁,这个位置基本就不再变化了,看世界的角度固定了。到了五十岁,就大概知道自然规律是怎么回事了。到了六十岁,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就能判断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做到顺势而为了。到了七十岁,心对世界的认知就基本与道相合,可以随心所欲而为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了。 意思是,到了七十岁,我就获得正见了。 这是孔子汇报他获取正见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从中可知,学习,实践,寻找自己看待位置与角度,多角度广泛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视野,然后一门深入,探究宇宙生命自然,认知规律,再从实践中检验之,最终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是正见之路。

论语四十则原文和译文

论语三十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

)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

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

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什么

这是古代对人的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三十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八十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出处:孔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意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十岁不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1、二十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四十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4、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立意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如今而言,三十而立,比较多的意思,应该是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各方面独立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首先是经济方面独立,不要再依赖于父母对自己的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形成自己的各方面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行事原则,能够自己独立做出来决定,并且承担相应的结果。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