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死后将去向哪里?大部分人都到了第三个地方!
一直以来,道教信众们皆普遍对于自己百年之后的归依之所模模糊糊。一般略有学识的信众们都片面的认为死后前往之地是“仙界”,更多的信众甚至完全对此问题丝毫不差。乃至部分道众对此也毫不知情。实为憾事,道教净土之说,起源甚早,秦汉时期已有十洲三岛等海岛仙山为论,诸多经典之中,也相继说明,讲演。只是可惜大众不查罢了。


《道教义枢》净土义中说道:“净土者,途开汲引,事假因缘,宝净业之有诚,妙心识之所托,此其致也。”这句话不但说明了净土的作用,也说明了前往净土的法门。

三清圣境

而道教净土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三清境了。

玉清、上清、太清,这三境也叫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分别由天宝君治理玉清境、灵宝君治理上清境、神宝君治理太清境。此三境分别对应大乘、中乘、小乘。

太清境内,修学洞神之教,位业之品阶称为仙,便是: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其中至仙为太清境位业初进品阶。太清境内纯是仙人,所以在道教净土观点中,将太清境视为仙人土。

上清境内,修学洞玄之教,位业之品阶称为真,位业名称为:上真、高真、大真、神真、妙真、天真、仙真、灵真、至真。上清境内纯是真人,所以称为真人土。

玉清境内,修学洞真之教,位业之品阶称为圣,位业名为:上圣、高圣、大圣、神圣、玄圣、仙圣、真圣、灵圣、至圣。玉清境内纯是圣人,所以称为圣人土。

三清圣境,不但是诸多经典之中经常提及的地方,也每一位修道者最高目标。不过由于其要求甚高,不是一般修行者,以及信众能够前往之地。故而三清境其下便有了四梵天。


四梵天

四梵天,又名种人天,圣弟子天。虽然处在三圣境之下,但是此四天之人已断生死,三灾不及,即便三界毁灭,四天依旧。这四天的名字分别为:无上常融天、太释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贾奕天。道教经书中记载,登上四天者,王母迎之。既登上此四天净土,就已经超离三界。

当三界二十八天毁灭的时候,天人之中有修真学道(道教九宫品阶之上乘飞仙品阶才能久住于此),或者有较大功德的人都能由王母迎接前往四梵天。四梵天为道教正式的接引度人的净土。

《太真科》说:“已出三界,虽未登举,预种民者,皆无退转。若运开须化,应感下生,和光同尘,不累其德,接引后生,申明道教。”

也就是说,到达四天的人,已经永远出离轮回生死。虽然不能达到三圣境,但是也不会退转。三界覆灭的时候,灾障不干,三界再度形成的时候,可以随缘下界度人传教。但是四梵天的境界,或许对于部分人来说,还是太高。故而,十方天尊又有十方净土来接引众生。


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是十方救苦天尊所化净土,《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中说,只要众信众,修种种福田,以及照经书中要求修持,便能随愿往生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分别为:东方净土仁爱世界、东南方净土慈和世界、南方净土礼教世界、西南方净土威范世界、西方净土义让世界、西北方净土成化世界、北方净土智德世界、东北方净土智积世界、上方净土无量世界、下方净土载德世界。

此十方净土,都由一位天尊主持,自然化出宝台宝殿,宝楼宝阁,都是百种宝物庄严而成,内外洞彻。净土之中,天尊常在宝殿之内讲说三洞无上经典,教化往生到其中的人。还有诸多真人解释疑难,为往生至净土的人民启问天尊讲演教法。诸多童子诵经行道持斋礼拜,以种种行为教化劝说往生之人。诸多玉女常散花烧香,歌咏赞叹,供养天尊。又有诸多金刚、神王、将军保护往生净土中的人。

生此十方净土的人民,寿命长远,没有夭折或者任何伤害。世间男女临终的时候,随愿神生净土,净土中众圣都会前来迎接。这十方净土之中,国土庄严,山林草木,与世间都大不相同,亭台楼阁等等建筑业与世间不同。

十方净土之中,各自都有浮云之观、大道之观、献寿之观、万寿之观、昌乐之观等观。还有静念之楼、烧香之楼、望仙之楼、浮空之楼、四明之楼等楼。还有延真之台、舞凤之台、舞龙之台、散花之台、结香之台等台。也有凝灵之阁、祥鸾之阁、飞香之阁、澄真之阁、凝仙之阁等阁。也有八真之宫、十轮之宫、光明之宫、洞阳之宫、青元之宫等宫。也有万岁之殿、寒灵之殿、紫霞之殿、福德之殿、兴圣之殿等殿。也有无为之堂、迎真之堂、九合之堂、华月之堂、万宝之堂等堂。也有紫翠之房、宝莲之房、云碧之房、瑶芝之房、静神之房等房。

这些建筑在净土之中都是自然化出,十分庄严,有的是真气结成,有的是云凝固而成。或是放出九种光芒,或是放出七宝光芒。或者是在空中自然移动,或者随风转动,一切都随心所欲。十方净土之中,还有宝莲之池、浮金之池、清香之池、沐浴之池、含香之池等池。这些池水都清明洞彻,不流动,但是也不会有任何污浊。

七宝堆积成岸,池水中有金沙。还有各种各样的流水,如智慧之水、洞明之水、开心之水、满虚之水、负明之水等。这些水都十分香美芳洁,永远都是流动的。此外还有各种仙草,如延灵之草、长命之草、安神之草、保年之草、神仙之甘露之草等仙草,这些仙草都是金玉为枝叶,不会掉落,蕴含露珠随风舞动,并飘散香气。还有诸多仙果,这些仙果取之不尽,并且随个人意愿改变甜味,味道以及形状有千万种。

还有各种仙花,这些仙花如同金玉,花中蕴含流动的光芒,净土之中随处都有,香味能飘传数里。还有各种仙鸟,这些仙鸟都有五色羽毛,羽毛能放出光明。还有各种动物,这些动物声音和雅,能够知道人心里在想什么。还有各种香,如千合之香、万和之香、生神之香、反魂之香、化形之香等。还有各种树,这些树高大的有三十里,其次有二十里,小的也有十里,都永不凋零,花叶永远繁荣。

净土之中,名香宝器,音乐衣服、饮食等等都从花中化出,自然清净,出现的任何对象都符合个人的意念。净土之中还有凤凰、孔雀、青鸾等等鸟类栖息在净土之中,这些鸟类经常飞鸣翔舞,吟咏洞章。还有神龙、灵虎、麒麟等猛兽在净土之中游戏,这些猛兽能够吐出玉石,或者宝珠等物。还有各种莲花生在净土之中,大小有三里、五里那么大。往生到净土中的人,在不游玩的时候,就会到天尊面前,听天尊讲经说法。

十方救苦天尊所化的十方净土,便是道教专为信众以及修行层次稍差的人,大开的方便之门。这一类,由大道真圣所化的净土称为化物方便净土。以上净土介绍以及净土之中部分景色,都出自道藏之中《净土生神经》。

《净土生神经》中也有说到往生净土的法门。经文中说道:“天尊告诸仙曰:‘夫罪极报对,宿命因缘,皆是众生业缘所感。犹如镜像,随分见形,好丑短长,永不差失。若持斋奉诫,行道诵经,发愿忏悔,造像写经,建立玄坛,修营灵观,供养三宝,布施贫穷,放赎众生,作诸功德,常行敬信,清静六根,制断欲心、不造诸恶,正心至念,随愿往生,克之净土,快乐无为。若行妄想,煞生偷盗,邪媱放荡,悭贪嗔怒,颠倒愚痴,绮言妄语,恶口两舌,祝咀骂詈,轻慢三宝,呰毁经文,不敬出家,忤逆不孝,造诸恶业,不信善缘,一旦舍生,即入九幽地狱,受诸苦恼,万劫沉沦,后得受生,处于秽土,形容丑陋,年命夭伤,聋盲六疾,怨家恶对,虫兽虎狼,荆棘毒草,杻械枷锁,饥寒困苦,种种恶缘,镇相仇对,辛酸恼难,一切及身,昼夜烦冤,不曾欢乐,轮回生死,永劫末期。皆是众生业缘所得。吾今为汝说此因缘,汝等勤心劝示男女,勤修善道,净土生神,随愿应心,永不差矣。

十方救苦天尊十方净土,可以说是道教大部分信众的依托之处。不过,可能还是有少数人,根器鲁钝,因为种种原因,甚少诵经、礼忏、造诸功德等以求往生十方净土。如此,难免百年之后沦没诸途,不能免除苦难。但是诸天真圣,还是为此等信众另开法门,免除苦难。这便是天宫净土。


天宫净土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八之天地物像品中记载到,须弥山中,南面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面万里,其中有一名天王,名叫毘留勒叉。此天宫之中衣食自然,寿命八万七千岁。若世间男女能够皈依三宝,持守九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死后即能得生其中。

须弥山西面同样也有无量七宝宫殿,其中天王名叫毘楼愽叉,此处天宫,同样衣食自然,不会有任何缺乏,其中人民寿命也长达八万七千岁,世间男女,若能皈依三宝,持守五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奉祀三尊无有违犯者,可以在死后生在其中。须弥山北面、东面,同样有无量七宝宫殿,得生其中的男女寿命同样是八万七千岁,饮食、衣服,永不缺乏。

另外,还有转轮圣王所住的地方,同样有无量七宝宫殿,离开地面在空中二百万里处。生在其中的男女,寿命有二十五万岁。

天宫净土,便是三界二十八天胜境。虽然说是净土,可是这些净土不能免除生死,只能暂时免除苦难。当福尽寿终之时,依旧堕入轮回,生于三界之中,依旧也是凭借个人所做功德与精守何种戒行,而随福德之力,生在三界二十八天之中,所以这类净土称为业报差别净土。而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人民寿命长远,都是黄金为地、白玉为阶。珠宝以及各种珍宝,不需要找寻、挖掘自然而然就有。

三界之中,人民的寿命也各不一样。

欲界有六天,分别为:太皇天、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元明天、七曜天。生在欲界六天中的人,寿命数万岁不等,生时不犯身业等杀生、偷盗等罪,死后就能随福力生在欲界六天之中。

色界有十八天,分别为:虚无天、太极天、赤明天、恭华天、耀明天、竺落天、虚明天、观明天、恭庆天、太焕天、元载天、太安天、显定天、始黄天、太黄天、无思天、上揲天、无极天。生在色界十八天中的人,寿命能够拥有数亿万岁,若人一生之中,不犯心业贪嗔之罪,死后便能随福德之报生色界十八天中。

无色界有四天,分别名为:霄度天、元洞天、妙成天、禁上天。此四天中的人民,寿命数亿劫岁,若人一生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死后变成随福德之报生无色界之中。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中说,三界之中,有三生,分别为:花生、化生、胎生。得花生的人,为积累福德深厚的人,所以生在三界之中时,是由莲花之中生出。其次化生同样也是积累诸多福德,但是略有不及,所以只是从变化中生出。最次胎生,是因为积累福德甚少,所以托神肉形而生。

天宫净土,虽然有诸多福报,有多种快乐、不需要担忧饮食、生计等事。但是依旧有寿命,寿命终时,便入轮回,得道机会渺茫,故而天宫净土,一般不做提倡。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道教净土,实则诸多种类,学者也各有所依之法。可依凭修道证果,而登上道境。也可持戒行善、诵经拜忏、行各种功德,求生十方净土。也可持戒行善,而生天道三界之中。或者精行法戒,终生不犯,则名记仙录,死后能得入五岳等灵山洞宫之内任职,还能依凭自己的继续修学,步步升迁,直至最上大罗天中。

超度、补财库、还阴债、解童子、婚煞、感情和合、文昌学业、化太岁等咨询道长微信: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