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父_为什么都拜师入门了_还不教我画符、看

最近有很多学道者甚至包括我自己的徒弟经常有问我:师父,什么时候教我们画符看风水呀?下面,小道把道长对此类问题的看法整理成文章,与诸位道友分享。

首先得跟大家普及一下道教用符咒、风水、法事处理事情的原理。

道德经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是指什么?道指道理、规律。日升月落、昼夜交替是规律,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是规律,有阴有阳、有光有暗是规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规律,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律,就是万物守恒,也叫能量守恒。我们知道汽车跑得快,它的动能是由汽油燃烧的热能转换的,势能、动能、热能等能量都可以相互转换,没有无缘无故的产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消失,任何事情都是等价交换的,这些是科学都能解释通。

还有一些无形的能量转换就需要用宗教神学来解释,有句话叫破财消灾,怎么解释?你有钱了,可能会出去旅游,旅游途中容易发生事故,可能会出去喝酒,喝酒容易闹事,或者损害身体健康.....等等,你失去了钱财,自然就失去了使用这笔钱财的欲望,安安心心的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会有,有时间陪家人、朋友了,可能还会收获亲情、友情,无形之中就消弭了一些祸事。

你占了一点便宜,你以位赚了,凭你得聪明赚的,没有损失,其实失去了更多,在朋友心中,你是个爱占便宜的人,以后有什么好事都不会找你合作,失去了友谊,失去了信任,失去得更多。

同样,我们道教用符咒、风水、法事帮信众处理事情,也是有代价交换的。用我们的功德、福报、乃至寿命、性命来交换。

两个人画符,同一个师父同时间教一样的法门,一个是道观做了多年道士,一个只是爱好者,同时出师,你会觉得谁画的符有效些?可能老道士画的线条粗细不均、歪歪扭扭,另一个美术书法功底好,画出来的符跟印刷的一样漂亮、精美,你选谁的?相信你们都会选择道观道士,为什么?

首先道士是有功德在身,三宝护身的,放弃了繁华世界安逸享受,出家住观清修,维护祖师爷的道场香火,使之能正常运营,起到宗教场所、度化人心的作用,这都是功德;其次道士特別是授过箓或者受过戒的道士,得天地人三界认可,有资格可以行法召将,赋予灵符灵力。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当道士要先做几年苦力杂役的原因,都是在磨炼性情、培养积累功德福报。

行法书符时才有东西可交换,当然帮別人处理事情了也会有功徳回报的,处理得好,事主满意,功大于过,而你又收了别人的钱财,功德就抵消了。处理不好,事主的愿望没达成或者有偏差,过大于功,有损自己福报,所以就算我们学会了后,也不要随随便便就去帮人处理事情,要量力而行,随缘而行。

有人会问,我们一直交换,会不会把功德交换完?答案是:会的。

当功德福报不够时就会用本人的气运甚至寿命、性命来交换。举一个很直接的一个例子:宋代道士郭然,陕西人,云游至东莞,于今虎门镇附近结一草庐而修行,恰逢某年天灾,三年未雨,郭道长悲天悯人,决定为当地百姓行法祈雨。道行不够,功德不够,雨下不来,所以法事的最后环节需要积薪自焚,郭道长羽化后,果然天降甘霖,造福了一方百姓,功德巨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郭道长的功德,就修一祠堂供奉道长牌位,一直延续至今。

做法事是有代价的,因果越大,代价越大,当您的功德福报不足以承受时,就会以寿命或者性命来交换。所以修持自身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民间的一些阴阳师、风水师最后不得善终的原因,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挥霍和消耗,不知道积累修持,当祖上余荫消耗完后就消耗自己的福报了。而正统的住观道士,每天上香、磕头甚至扫地,都有功德在里面,损掉的福德就会慢慢的修持回来。

民间有句话:功不足德来补,德不够六亲凑。这是民间关于法术的代偿问题的俗语,你功力不足而使用了某厉害的法术,用什么来代偿呢,用你积累的人品,也就是你的福报,如果还不够怎么办呢,用你家人的福报。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你福报都代偿了,你自身的福报就降低了,运势就会低落,各种衰败都会随之而来。

这就是为什么道教徒拜师后要经过漫长时间的考核,师父觉得你心性、德行都合格后才会传授法术的原因了。

凡是一入门或者不用拜师入门,在网上开个培训班或者卖本资料所谓教材给你就能教会你法术符咒的,有三种可能:一种是骗子;二种对道法传承理解不深刻的;第三种是跟你有仇的想害你的。

一定要警惕,你要明白自己的定位,你要想想自己有何德何能,花几千块钱或者拜个师就能学这么厉害的法术或符咒,要能普传没有限制的话,某个德高望重的大德把它在电视或媒体上公开,让全民都学会,这样岂不是利国利民,功德无量。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

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

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

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

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

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

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

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

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

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厚德载物,这句话同样适合这些想学道法道术的人,只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支撑法术的灵验。

现在受网络、影视等影响,一些年轻人入道就幻想着想拜个神仙或者大师为师,拜师就可以学厉害的法术、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拜师后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的。试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万,比你先入门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泽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为何修成者寥寥无几,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仙眷顾?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这些都不切实际,修行还是要脚踏实地,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御术,以术弘道,以善养德,以德培道。方可窥天道,得以圆满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Top